2022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 一、基本情况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原材料产业 , 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。我国钢铁工业以高炉- 转 炉长流程生产为主 , 一 次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为煤炭 , 节能降碳改 造升级潜力较大。 根据《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 ( 2021 年版) 》 , 高炉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为 361 千克标准煤/吨 、基准水 平为 435 千克标准煤/吨; 转炉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为-30 千克标准煤 /吨 、基准水平为- 10 千克标准煤/吨; 电弧炉冶炼 ( 30 吨<公称容 量<50 吨 ) 能效标杆水平为 67 千克标准煤/吨 、基准水平为 86 千 克标准煤/吨 , 电弧炉冶炼 (公称容量≥50 吨 ) 能效标杆水平为 61 千克标准煤/吨 、基准水平为 72 千克标准煤/吨 。截至 2020 年底 , 我国钢铁行业高炉工序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约占 4% , 能效低 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 30% ; 转炉工序能效优于标杆水平的产能 约 占 6% , 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产能约占 30%。 二、工作方向 ( 一 ) 加强先进技术攻关 ,培育标杆示范企业。 重点围绕副产焦炉煤气或天然气直接还原炼铁 、高炉大富氧
或富氢冶炼 、熔融还原 、氢冶炼等低碳前沿技术 , 加大废钢资源 回收利用 , 加强技术源头整体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创新发 展 , 开展产业化试点示范。 ( 二 ) 加快成熟工艺普及推广 ,有序推动改造升级。 1.绿色技术工艺 。推广烧结烟气内循环 、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回 收 、转炉烟 一 次烟气干法除尘等技术改造 。推广铁水 一罐到底 、 薄带铸轧 、铸坯热装热送 、在线热处理等技术 , 打通 、 突破钢铁 生产流程工序界面技术 , 推进冶金工艺紧凑化 、连续化 。加大熔 剂性球团生产 、高炉大比例球团矿冶炼等应用推广力度 。开展绿 色化 、智能化 、高效化电炉短流程炼钢示范 , 推广废钢高效回收 加工 、废钢余热回收 、节能型电炉 、智能化炼钢等技术 。推动能 效低 、清洁生产水平低 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步进式烧结机 、球 团竖炉等装备逐步改造升级为先进工艺装备 , 研究推动独立烧结 (球团) 和独立热轧等逐步退出。 2.余热余能梯级综合利用 。进 一步加大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 , 重点推动各类低温烟气 、 冲渣水和循环冷却水等低品位余热 回 收 , 推广电炉烟气余热 、高参数发电机组提升 、低温余热有机朗 肯循环 ( ORC ) 发电 、低温余热多联供等先进技术 , 通过梯级综 合利用实现余热余能资源最大限度回收利用 。加大技术创新 , 鼓 励支持电炉 、转炉等复杂条件下中高温烟气余热 、冶金渣余热高 效回收及综合利用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。 3.能量系统优化 。研究应用加热炉 、烘烤钢包 、钢水钢坯厂内
运输等数字化 、智能化管控措施 , 推动钢铁生产过程的大物质 流 、大能量流协同优化 。全面普及应用能源管控中心 , 强化能源 设备的管理 , 加强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 , 推动企业能源管理 数字化 、智能化改造 。推进各类能源介质系统优化 、 多流耦合微 型分布式能源系统、 区域能源利用自平衡等技术研究应用。 4. 能效管理智能化 。进 一 步推进 5G 、大数据 、人工智能 、云 计算 、互联网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管理的创新应用 , 鼓励研 究开发能效机理和数据驱动模型 , 建立设备 、 系统 、工厂三层级 能效诊断系统 , 通过动态可视精细管控实现核心用能设备的智能 化管控 、 生产工艺智能耦合节能降碳 、全局层面智能调度优化及 管控 、 能源与环保协同管控 , 推动能源管理数字化 、 网络化 、智 能化发展 ,提升整体能效水平。 5.通用公辅设施改造 。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机 、水泵 、风机产 品 , 提高使用比例 。合理配置电机功率 , 实现系统节电 。提升企 业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。开展压缩空气集中群控智慧节能 、液压系 统伺服控制节能 、势能回收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 。鼓励企业充分 利用大面积优质屋顶资源 , 以 自建或租赁方式投资建设分布式光 伏发电项 目 ,提升企业绿电使用比例。 6.循环经济低碳改造 。重点推广钢渣微粉生产应用以及含铁含 锌尘泥的综合利用 , 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。鼓励开展钢渣微粉 、 钢铁渣复合粉技术研发与应用 , 提高水泥熟料替代率 , 加大钢渣 颗粒透水型高强度沥青路面技术 、钢渣固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 , 提高钢渣循环经济价值 。推动钢化联产 , 依托钢铁企业副产 煤气富含的大量氢气和 一氧化碳资源 , 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 。 开展工业炉窑烟气回收及利用二氧化碳技术的示范性应用 , 推动 产业化应用。 三、工作目标 到 2025 年 , 钢铁行业炼铁 、炼钢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 比例达到 30% , 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清零 , 行业节能降碳 效果显著 , 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大幅提高。
|